高校掐尖现象的看法
2025-04-13 0条评论
小笋芽将带你了解高考招录5大陷阱,希望你可以从中得到收获。
高校掐尖现象的看法

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当我们听到这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时,脑中首先跃出的必是四个大字“西南联大”。在“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的校风熏染下,西南联大用八年的时间创造了教育史上不可复制的神话。联大挑选好苗子。静心培育,结出良种再播撒出去,功夫在培育,而近年来,“高校掐尖”愈演愈烈,手段更是层出不穷,除了各高校普遍的降分录取和高额奖学金鼓励措施,又出现了“签订预录取协议”政策,学校在高考后提前与高分考生接触承诺,签约考生在填报志愿后100%被录取,甚至有些高校与政府联合,以游说、威胁等手段迫使考生填报该校打成自己的目的。
同样是招收优秀生源,其中的意味却相去甚远。考试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无限的夸大考试的作用,不仅无助于“尖儿”的正常培养,反而会真正把“尖儿”给掐了。“高校掐尖”的现象无限放大考试与分数的决定性作用,折射出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大学将招生指标放在首位,陷入比拼录取状元多少、录取分数线高低、招录优质生源数多寡等指标化陷阱,以此当成学校炫耀的教育资本,建设“面子工程”,提升“分数化政绩”,而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
“高校掐尖”现象的造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存在有其必要的发生条件。自高考恢复以来,统一的分数标准便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尺。诚然,应试教育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却是适应中国这一人口大国国情的度量衡。虽然在同一科目傻瓜有几分的差距是合乎情理的,并且临场考试包含着众多机遇因素,并不能反映考生之间真实的实力差,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不确定因素的机遇性造成了社会人才标准的考分依赖症,而社会的具体时间操作中的条条框框更加剧了名校文凭崇拜现象。如此,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有了“高校掐尖”现象愈演愈烈的充分条件。
但大学实力的证明究竟是依靠吸收新生中高考“状元”的多寡还是通过大学的教育培养粗的高素质毕业生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呢?答案是无可非议的。“高校掐尖”有失教育公允,失效应对必须“标本兼职”。虽然教育部在近几年已经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考生的隐私,给“高考掐尖”造成了阻力。但随着高价购买、窃取、哄骗考生信息等手段的曝光,也让公众意识到仅是见招拆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唯一的出路还是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级制度,批次录取模式。“高考掐尖”的解决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是,存在即合理,真的有必要对“高考掐尖”进行彻底的根除么?学校采用各种手段吸引优秀学生其出发点毕竟还是单纯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大学能够依靠这些新鲜血液更上一层楼,在学校竞争中占据优势。虽然有以分数一刀切的弊端,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这确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也在对“一刀切”现象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以学生在中学的能力和奖励为参考标准,为学生在踏入大学的校门时适当的调低门槛。如果说仅仅是依靠吸纳“尖儿”来提升大学的名声,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一个学校的名声和荣誉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仅靠一年两年就马到功成,所以高校想要获得长期的“掐尖”权利无疑要在自身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各方面进行长时间的调整和提升,而这恰恰是提升了学校的档次,加强了学校的内部组织建设。
另外,从学生角度来讲,如果高校青睐,首先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和市场。“高校掐尖”能够成功实现,除了学校本身长期客观存在的吸引力,也要开出能够让“尖儿”接受的优惠条件,从学生角度来叫,这样的“买方市场”增加了自己的选择空间,可以在选择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又何乐而不为呢?
“高校掐尖”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正是因为它有利有弊,众说纷纭,那就让时间来证明它的存在是否合理。
高考投档状态是什么意思啊?
表示该考生的档案没有投出去或投出去后又被学校退档,如是被学校退档,考生可以看到最后一次院校退档的理由。
1、档案还是自由可投状态,那么就说明现在的电子档案还在省招办的档案库里,还没有向外发送。那么就要考虑填报各批次的征集志愿了。
2、状态就是已经投档,这说明档案已经投到学校里面了。
3、状态就是院校在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在阅的考生会提出两种意见。要么就是预录到某一个专业,要么就是不符合某种条件要被退档。当这样一些信息传送到省考试院的服务器里时,这个时候考生的状态又会发生变化。
分了专业的考生状态叫做预录取状态,提出适当理由要退档的这一部分考生叫做预退档。
省教育考试院根据学校提出的意见,如果同意录取,那么考生的状态会变成录取待审。而预退档的这一部分考生则会变回自由可投的状态。省教育考试院将录取待审的考生人工审批完以后,考生的状态就会变成已录取。
警惕招录“陷阱”,谨防上当受骗:
陷阱一:黑客能改分,交钱能“包过”
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想顺利通过考试的心理,通过散布“考试未过,可内部操作”“内部加分”“交钱包过”等诈骗信息,声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分,骗取事主转账。此类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纯属骗局。
高考网上阅卷并非一般理解的互联网阅卷,而是采用内网阅卷,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网上阅卷科目首先在保密场所进行集中扫描,再通过专线传送到有关评卷点,全程实行“无死角”监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切勿相信黑客改分骗局。
陷阱二:知正规学历类型,明学历蒙骗陷阱
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注意不良机构或不法分子混淆学历类型的陷阱。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高校掐尖现象的看法
本文地址:https://www.xsunya.com/time/4673.html
标签:
- 本站介绍
-
小笋芽提供全国考试报名时间、考试政策解读及备考资料,涵盖公务员、教师资格、职业资格等考试资讯,同步分享职场工作总结模板与学习经验,助考生高效规划备考,一站式解决考试全周期需求。
- 搜索
-
-
- 最新文章
- 热门文章
- 随机阅读
- 随机tag
- 友情链接
-